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教师资格证> 生物
生物《社会行为》教案
2021-03-17 15:3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结群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提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感受集体力量的伟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社会行为的特征,社会行为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难点

蚂蚁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气味,动物结群生活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创境情景,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有独居的,也有营群居生活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整理成体系列到黑板上,比一比哪组做得更多更好。

1.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吗?

2.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二)讨论交流,学习新知

1.动物的社会行为特征

观察录像和资料,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提出问题:

(1)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2)群居生活的动物都有哪些特征?组织学生利用课前搜索到的资源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全班展示交流。

第一小组:介绍猴子的群体生活特点。

第二小组:介绍蚂蚁的群体生活特点。

第三小组:介绍狼的生活习性。

第四小组:简单介绍几种其他生物也具有的群体生活特点。

学生的介绍是否准确,能从中得出哪些结论,教师不做评论,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动物的社会行为》,根据几位学生的介绍以及视频内容,学生经过简单分析,很容易说出这些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的共同特点。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了社会行为的特点,达成社会行为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牧羊人是怎样利用“领头羊”放牧的?组织学生讨论分析。

2.结群生活的意义

通过对以上事例的分析,学生对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很多动物都有结群生活的习性。有人认为动物成群后目标变大容易被捕食者发现,因此对动物的生存不利;也有人认为动物成群,好集体防御抵害,能够有效地避开捕食者,因此对动物的生存是有利。你是怎样看代这个问题的?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甲方:结群生活好

乙方:单独生活好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了解了单独捕食有单独捕食的优点,群居生活也有其无法替代的优点,都是动物为了适应环境而进化来的。通过激烈的辩论,突破了教学难点动物结群生活的意义。

(三)生活探秘,渗透科学

问题:当发生危险时,你知道蚂蚁是怎样逃生的吗?学生意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四)知识拓展

1.“一群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大雁的这种行为是不是社会行为?为什么?

2.羊群走路靠头羊,为什么?牧羊人又是怎么放牧的?

3.分析资料:秋日的一天,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呼呼直窜的火焰形成了一个火圈,向草丛中央的小丘陵包围。丘陵上的无数蚂蚁被熊熊的火势逼得节节后退,包围圈越来越小,此时的蚂蚁已经走投无路。就在这个时候奇迹发生了-----蚂蚁们迅速聚拢起来,你拉我,我拉你,紧紧抱成一团,很快滚成一个黑乎乎的大蚁球。蚁球越滚越快,冲向火海、冲下丘陵,冲进重获新生的小河。

蚂蚁群体成员之间的互相合作为我们创造了足以震撼心灵的人生感悟。作为社会的一员,班集体中的一员。每一个人有何感触呢?

(五)课外延伸

1.昆虫传递信息的主要形式,是利用灵敏的嗅觉器官识别一些信息化合物。昆虫利用气味传递信息的方式,叫做“化学语言”。雌蛾用腹端腺分泌的性引诱外激素气味作为呼唤配偶的“甜言蜜语”,能被距离数百米以外甚至千米左右的雄蛾所感知。蜜蜂习惯过“大家庭”生活,其“家庭成员间的通讯联系”,甚至各种级别的分化和形成,不少与“化学语言”有关。请回答:什么是昆虫的“化学语言”?雌蛾能释放什么物质来作为“化学语言”

2.传说公元前202年,项羽逃到乌江边,看到张良用蚂蚁排成的“霸王自刎乌江”六个大字,气得拔剑自刎。你知道张良用什么方法让蚂蚁排成字吗?(在糖浆上聚成蚁字)。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Copyright 2021 高正创新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9003606号-1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4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