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教师招聘> 每日一练>
2022教师招聘D类考试每日一练(6月26日)
2022-06-28 16:52

1.清代有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不要百姓半文钱,原非异事;但问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此联告诉官吏, 不拿百姓半文钱是起码的为官之德,并非什么特殊的事迹,重要的是要问一问享受着国家的俸禄做出了什么政绩。

最能概括上面文字的一项是:

A.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B.为官要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三思而行,四方太平

C.为官既要廉政,还要勤政

D.为官不光要廉政,还要勤政,要有功于民

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主旨概括。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为援引观点。第二句为文段的主旨句,主要讲的是官吏不仅不能拿百姓的钱财,更应该做出政绩。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A项和B项:仅涉及“廉洁”,没有涉及文段重点“做出政绩”,表述片面。C项:“既……还”为并列关系,与文段的递进关系不符,且“勤政”强调勤于政治,但是文段强调做出政绩,偏离文段重点。故本题选D。

2.传统的创新观念认为创新没有固定结构,不遵从规则和模式。想要成为创新者的人被告知要“跳出固有思维模式”,“尽情拓展思路,用与你的产品和服务毫不相关的东西做类比”。我们则主张一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在众所周知的框架内思考,不要跳出它的范围。人在专注于某个状况或问题的内部因素时,创造力才是最强的,通过对某个特定的创新任务进行界定,之后对其外延加以封闭,由此,我们大多数人才可能会更具持久的创造力。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专注是提升创造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B.框架内的思维往往会更有助于创新

C.忽视规则和模式的观念不利于激发创造力

D.没有固定结构的创新会限制创新者的思维

答案及解析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意图判断。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提出传统的创新观念,之后以“我们则主张一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引出主旨,即“在众所周知的框架内思考,不要跳出它的范围”。后文由两个必要条件“人在专注于某个状况或问题的内部因素时,创造力才是最强的”和“对其外延加以封闭……才可能会更具持久的创造力”进行补充说明。文段为“分—总—分”结构,主要强调“框架内的思考更有助于创新”。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故本题选B。

3.有关发展的早期文献几乎都认定,发展中国家由于贫穷无力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这一论断,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在普及社会医疗保险方面无所作为的理由。时至今日,在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占人口大多数的非正规就业者及其家庭成员一般都被排斥在保险计划之外。然而事实证明,即使是最穷的国家,也能通过对本国人口中的脆弱群体提供公共支持而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社会保障形式来。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有关

B.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健全

C.弱势群体应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关注的重点

D.贫穷不能成为发展中国家对社会保障无所作为的理由

答案及解析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主旨概括。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援引了有关发展的早期文献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由于贫穷无力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这成了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保障上无所作为的理由,然后介绍了发展中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最后通过转折关联词“然而”引出文段重点。文段为“分—总”结构,重点句为“即使最穷的国家也能创造出社会保障形式”,也就是说,穷不是在社会保障上无所作为的理由。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是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故本题选D。

4.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细节,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界,反映他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位。巴尔扎克在《风雅生活论》中曾引用两句谚语来说明这个道理,一句是:“一个人的灵魂,看他持手杖的姿势,便可以知晓。”另一句是:“请你讲话、走路、吃饭、穿衣,然后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什么人。”

这段话的主旨是:

A.巴尔扎克发现人的精神境界可以通过生活细节表现出来

B.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必然会从他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表现出来

C.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如何主要看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D.一个有较高生活质量的人才会具有较高的生活境界

答案及解析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主旨概括。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提出观点,即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他的精神境界、生存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味。然后以巴尔扎克曾经引用的谚语作为理论支撑,进一步论证首句的观点。文段结构为“总—分”。因此,文段第一句为主旨句,强调人的生活细节可以反映其精神境界。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A项:巴尔扎克为后文援引的部分,非重点,排除。C项:“生活态度”为偷换概念,文段强调的是生活细节,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本题选B

5.经常有人说,“顶花带刺”黄瓜要少吃,儿童吃了会引起性早熟。事实上,黄瓜的花基本是雌雄同株异花,可以不经过授粉、受精,结出“顶花带刺”的黄瓜。冬春季节的“顶花带刺”黄瓜,除黄瓜自身特性外,有的是使用氯吡脲造成的。氯吡脲是国家允许在黄瓜上使用的植物性激素。冬春季黄瓜植株生长缓慢,雌花数量多,座果率低,因此,常常在开花当天用浓度约为50毫克/升的氯吡脲药液涂抹花柄,以增加产量。氯吡脲与动物激素在性质、作用机理等方面完全不同,它对包括人在内的动物是不产生作用的。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吃“顶花带刺”黄瓜不会引起性早熟

B.“顶花带刺”黄瓜从生物机理上看是安全的

C.黄瓜“顶花带刺”存在两类不同的情况

D.氯吡脲是国家允许在黄瓜上使用的植物性激素

答案及解析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意图判断。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提出经常有人说儿童吃“顶花带刺”黄瓜会引起性早熟。然后通过转折词“事实上”引出文段重点:其一,“顶花带刺”为黄瓜自身特性;其二,“顶花带刺”与使用氯吡脲有关,但氯吡脲对人是不产生作用的。文段结构为“分—总”,主要讲的是“顶花带刺”黄瓜不会引起性早熟。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是对文段主旨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B项:“生物机理安全”仅为“顶花带刺”黄瓜安全的一个方面。C项:偏离文段重点“顶花带刺”黄瓜是否安全。D项:仅为解释说明的一个方面,表述片面。故本题选A。

Copyright 2021 高正创新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9003606号-1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4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