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一生主要是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学说,成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时他也是一位教育家,毕生讲学活动不断。
朱熹重视教育对于人性改变的重要作用,主张学校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他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蔽,人才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诉和强调“明人伦”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他对当时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批评也是切中时弊的。
在总结前人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这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分别提出了两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8至15为小学教育阶段。朱熹十分重视这个时期的教育,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圣贤坯璞”,若儿童时期没有打好基础,长大就会做出违背伦理纲常的事,再去弥补,就极为困难了。关于小学教育的内容,应该是“知之浅而行之小者”,力求浅近具体。为此他提出以“教事”为主的思想。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会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学方法上:首先,主张先入为主,及早进行教育。其次,要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再次,首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大学教育是在“小学已成之功”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大学教育的重点在于“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在大学教育方法方面:其一,重视自学;其二,重视不同学术之间的交流。尽管小学和大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阶段,但他们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道德教育是理学教育的核心,也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说:“德行之于人大矣……士诚知用力于此,则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国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就是说,德行对人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修身,而且推之可以治人、治国。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明天理,灭人欲”,但其进行必须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
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对于如何读书有深切的体会,并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的弟子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